第六章 国旗之吻
2019年10月1日,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。李安甫已经93岁了,身体不如以前硬朗,走路需要拄着拐杖,耳朵也有点背,但他坚持要去北京,去天安门前看升旗仪式。
孙子拗不过他,只好陪着他坐火车去了北京。升旗那天,天还没亮,李安甫就起床了,穿上了珍藏多年的军装——军装已经有些旧了,肩章也有些磨损,但他还是穿得整整齐齐,还特意把那个铁盒带在身边。
天安门广场上挤满了人,孙子怕他被挤到,特意找了个靠前的位置,扶着他站好。当国歌响起,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,李安甫忽然挺直了腰板,像当年在部队里一样,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。他的手有些颤抖,却举得很高,一直到国歌结束,国旗升到杆顶,才慢慢放下。
升旗仪式结束后,他让孙子扶着他,慢慢走到国旗杆下。他抬起头,看着飘扬的五星红旗,眼睛里满是泪水。然后,他踮起脚尖,伸出手,轻轻抚摸着国旗的边缘——那红色,像凤蝶牺牲时流的血,像战友们在战场上洒的血,也像他心中永远不灭的火焰。
展开剩余66%周围有人注意到了这个矮小的老人,有人拿出手机拍照,有人小声议论:“这个老人怎么这么激动?”李安甫没有解释,只是把脸轻轻贴在国旗上,像亲吻最珍贵的宝物。孙子在旁边看着,眼圈也红了——他知道,爷爷这一吻,吻的是牺牲的战友,吻的是逝去的爱人,吻的是他用一生守护的家国。
从北京回来后,李安甫的身体越来越差。有一天,他把孙子叫到身边,拿出那个铁盒,递给孙子:“这个盒子,你要好好保管。里面的每一样东西,都记着过去的事,记着那些为了和平牺牲的人。以后,你要告诉你的孩子,告诉他们,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,不能忘本。”
孙子接过铁盒,重重地点了点头:“爷爷,我记住了。”
2020年春天,李安甫在睡梦中安详地离开了人世。去世前,他手里还紧紧攥着那只银镯子,脸上带着微笑——或许,他终于见到了凤蝶,见到了阿爷,见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,他们可以一起看这和平的山河了。
李安甫的葬礼上,来了很多人——有他以前的战友,有他教过的新兵,还有很多素不相识的人。他们都知道,这个身高只有1.2米的老人,是个英雄,是个用一生守护家国的英雄。
后来,李安甫的孙子把那个铁盒捐给了博物馆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整理的时候,发现铁盒的底部,刻着一行极小的字:“此生无悔入华夏,来世还做护旗人。”
那行字,是李安甫在2019年从北京回来后,用一把小刀,一点一点刻上去的。字虽然小,却刻得很深,像他一生的信念,永远留在了这山河大地之间。
如今,济南府的那条老街还在,城隍庙的残破门廊也还在,只是再也没有了日军的膏药旗,再也没有了枪声。石榴花开的时候,红色的花瓣落在地上,像极了当年凤蝶笑起来时,嘴角的那两个小梨涡。
有人说,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,还能看到一个矮小的身影,在石榴树下坐着,手里拿着一个铁盒,轻声说着什么。或许,那是李安甫,在和凤蝶、和阿爷、和战友们,一起看这来之不易的和平盛世。
历史会记住这个名字——李安甫。他身高只有1.2米,却站在了民族脊梁的高度;他手很小,却撑起了山河的重量。他不是天生的战士,却用一生,活成了战火中的灯塔,活成了和平年代里,永远不该被忘记的英雄。(完)
(撰稿:谭福欣)
小编点评:《济南府的矬兵传奇》以冷峻笔触勾勒战争中的个体命运,李安甫的形象既是历史缩影亦是文学典型。其1.2米的身高与巍峨精神形成强烈张力,银镯、铁盒等物象贯穿时空,将家仇国恨与柔情铁骨熔铸一体。叙事节奏如惊弦紧绷,从雪夜复仇到国旗之吻,八十载岁月流淌着民族记忆的血性与温度,终以“此生无悔入华夏”刻下英雄注脚。历史或许遗忘姓名,但文学让脊梁不朽。
发布于:山东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