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都给我滚出去!”老罗颤抖的手指指向门口,眼角泛起湿润的光芒。
屋内的气氛一下子凝固了,女儿张了张嘴,手里的筷子悬在半空。
“爸,我们只是想给您一个惊喜,不是……”
老罗的眼眶更红了,几十年的坚强在这一刻被击垮,他转身就要离开,却被门框绊了一下,身子猛地一晃……
01
老罗今年七十二岁,退休前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,如今独自住在城东的一个老旧小区里,三楼,没有电梯。
每天清晨五点半,老罗准时起床,无论夏冬。
他会穿上那件褪色的灰色运动服,到小区的空地上打太极拳,然后买一份当天的报纸,回家喝一碗稀饭,看报纸上的天下大事。
“罗老师,今天又起这么早啊!”小区门口卖早点的小李总是这样跟他打招呼。
“老习惯了,睡不了懒觉。”老罗的回答也总是一样,语气平淡但不失温和。
中午十二点整,老罗会准时开火做饭,一荤一素,偶尔加个汤。
下午两点到四点,他会到小区的棋牌室和几位老友下下棋,说说话。
晚饭后散步,八点准时洗漱,九点上床,枕边放着一本《红楼梦》,这本书他已经读了无数遍,但每次都能有新的发现。
老罗的妻子张淑华五年前因病去世,自那以后,这里就只剩下他一个人。
儿子罗明在北京工作,是一家外企的中层管理者;女儿罗丽在上海,在一所大学教书。
每逢春节,孩子们会回来住上几天,但很快又各自奔赴自己的生活轨道。
“爸,跟我们一起住吧,这边没电梯,您这腿脚也不方便。”每次分别,女儿都会这样劝他。
老罗总是摇头,表情坚定:“我自己能照顾好自己,你们忙你们的。”
他的固执是出了名的。学校里的老师都知道,罗老师认定的事,十头牛也拉不回来。
这种性格延续到了退休生活中,甚至更强了。
老罗的邻居王大妈是个热心肠,丈夫早逝,孩子在国外。
她隔三差五就会来敲老罗的门:“罗老师,我做了点心,给您尝尝。”
有时是刚出锅的肉包子,有时是自制的糕点。
“王大姐,您别总麻烦了。”老罗嘴上这么说,但还是会让王大妈进屋坐坐。
王大妈常常帮他打扫房间,擦擦桌子,扫扫地:“老太婆一个,闲着也是闲着,活动活动筋骨。”
两位老人就这样互相照应,成了彼此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02
老罗的日历上,用红笔圈了一个日期——六月十八日,他的生日。
往年这一天,张淑华总会早早起床,煮一碗长寿面,面条又细又长,象征着长寿和平安。
碗里会加上青菜、荷包蛋,还有几片她亲手腌制的酱牛肉。
“吃了长寿面,保佑你长命百岁。”张淑华总是这样笑着说,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温柔。
张淑华去世后的第一个生日,老罗躺在床上,一整天没有起来。
第二年,他试着自己煮面,但怎么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味道。
第三年开始,他选择像对待普通的一天一样度过,仿佛那个日子并不特殊。
今年不知怎的,老罗突然想吃一碗长寿面。
或许是因为前几天梦见了张淑华,梦里她还是那样笑着,问他:
“今年的长寿面,准备好了吗?”
清晨起床后,老罗发现冰箱里没有面条,也没有配菜。
他想了想,决定去街角的“福寿面馆”买一份手工面回来。
这家面馆已经开了三十多年,老板是北方人,手艺很好,面条筋道有嚼劲。
老罗换上了一件深蓝色的衬衫,这是去年儿子送他的生日礼物,他很少穿,舍不得。
又找出一条浅灰色的休闲裤,仔细用熨斗烫平。看着镜子里的自己,他不由自主地整了整衣领。
临出门前,老罗的目光落在墙上的一张照片上。
照片里,他和张淑华站在黄山顶上,背景是云海,两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那是他们退休后的第一次长途旅行。
“老伴,今年我自己来。”老罗轻声说,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,又有一丝释然。
他关上门,小心翼翼地锁好,将钥匙放进衣兜里,慢慢地走下楼梯。
街上的人不多,初夏的阳光温和地洒在老罗的肩头。
他走得不快,一路上和熟悉的邻居点头问好。走到面馆时,正好是上午十点,店里只有几个客人。
“老先生,吃点什么?”面馆老板娘热情地招呼道。
“我要一份手工拉面,加个荷包蛋,再来点青菜和牛肉。”老罗思索了一下,又补充道,“打包带走。”
“没问题,您稍等。”老板娘麻利地记下了点单。
老罗坐在靠窗的位置,看着外面的行人匆匆而过。
有年轻的情侣手牵着手,有中年人行色匆匆,还有母亲推着婴儿车慢慢散步。
生活在继续,时间在流逝,这个城市在不断变化,而他,似乎被定格在了某个时刻。
“老先生,您的面好了。”老板娘的声音打断了老罗的思绪。
老罗站起身,从兜里掏钱,却摸了个空。
他又换了另一个口袋,还是什么都没有。他拍了拍裤子的两边口袋,依然没有钱包的踪影。
一股热气涌上脸颊,老罗感到一阵窘迫。
他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全身的口袋,最终确定钱包确实没带。
“对不起,我...我好像忘带钱包了。”老罗低声对老板娘说,声音里充满了歉意和尴尬。
老板娘看了看面前这位神情窘迫的老人,笑了笑:“没关系,您是这附近的住户吧?我见过您几次。要不先欠着,下次来再付?”
“不用,不用。”老罗连忙摇头,“我就住在附近,很快就能回来付钱。您先把面放在一边,等我取了钱回来再拿。”
“也行,您慢点走,别着急。”老板娘点点头,将打包好的面条放在一旁。
老罗匆匆离开面馆,心里既自责又有些无奈。年纪大了,记性真的不如从前了。
以前教书时,他能记住一个班六十多个学生的名字,现在却连钱包都能忘在家里。
他加快了脚步,想尽快回家取钱,不让面馆等太久。街上的阳光变得有些刺眼,老罗感到有些疲惫,但他没有停下来休息。
走到半路,老罗路过一个小公园,几个孩子正在玩耍,笑声清脆悦耳。
其中一个小男孩的笑容特别灿烂,让老罗想起了自己的小孙子。
小家伙已经五岁了,但老罗只在视频通话中见过他几次,上次见面还是去年春节。
“爷爷,我长高了!”视频那头,小孙子骄傲地站直身体,展示自己的身高。
“真棒,长得真快。”老罗笑着说,心里却感到一阵失落,孩子的成长他没能亲眼见证。
继续往前走,老罗经过小区门口时,遇到了一位中年男子。
“罗老师!”那人热情地打招呼,“还记得我吗?我是您97级的学生,陈明亮。”
老罗愣了一下,仔细打量着眼前的人,一张熟悉的面孔从记忆深处浮现:
“小陈啊,你现在在做什么工作?”
“我在市一中教历史,受您的影响,也当了老师。”陈明亮笑着说。
“好啊,教师是个好职业。”老罗点点头,心里涌起一丝暖意。
两人又聊了几句,老罗说明自己要赶回家取钱,便匆匆告别了。
走进小区,老罗远远看到王大妈站在楼下,似乎在等人。
看到老罗回来,王大妈明显愣了一下,脸上闪过一丝慌乱。
“罗老师,您这么快就回来了?”王大妈的声音有些异常。
“忘带钱包了,回来取一下。”老罗简单解释道,没有多想。
“哦,那您慢点。”王大妈笑了笑,目光有些闪烁,“我还有点事,先走了。”
说完,王大妈匆匆离开,背影有些紧张。
老罗觉得有些奇怪,但也没太在意,继续往楼上走去。
爬到二楼时,老罗突然停下了脚步。他感觉到一丝不对劲,但又说不上来是什么。
是小区太安静了吗?还是楼道里的气味有些不同?他皱了皱眉,继续往上走。
03
老罗站在自己家门前,从口袋里掏出钥匙,插入锁孔,却发现钥匙转不动——门没锁。
他明明记得出门时锁了门的,怎么会没锁?老罗的心跳突然加快,一种不安感油然而生。
难道是有小偷?老罗第一反应是应该报警,但转念一想,小偷不太可能不锁门离开。
他深吸一口气,小心翼翼地推开了门。
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味扑面而来,不是他平时做的菜的味道,而是——老罗不可思议地睁大了眼睛——是张淑华的味道。那种特有的葱姜蒜混合着酱油的香气,还有一丝丝甜味,是张淑华煮面时总会加一点点白糖的习惯。
老罗的心脏猛地一缩,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。
他站在门口,浑身僵硬,不敢往前迈一步。
他看到厨房里有人影晃动,客厅的灯亮着,隐约还能听到说话声。
这是幻觉吗?老罗不由自主地伸手掐了一下自己的胳膊,疼痛感告诉他,这一切都是真实的。
“我是不是走错门了?”老罗喃喃自语,又看了一眼门牌号,确实是自己家没错。
一种难以名状的恐惧感瞬间占据了老罗的全身。
他扶着门框,双腿发软,心跳声如擂鼓,在耳边轰鸣,浑身开始颤抖起来。
就在这一刻,厨房里的人影转过身来,映入眼帘的是一张熟悉又陌生的脸——
“爸!”
是罗丽,他的女儿。
罗丽看起来比上次见面时丰满了一些,头发剪短了,穿着一件淡黄色的围裙,手里拿着一把铲子,一脸惊讶地看着门口的父亲。
“您怎么回来了?不是去买面了吗?”罗丽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慌乱。
老罗完全愣住了,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。他的目光越过女儿,看到客厅里,儿子罗明正在摆放餐具,孙子和外孙女在沙发上玩耍。
“爷爷!”小男孩看到老罗,兴奋地跳下沙发,朝他跑过来。
老罗感到一阵眩晕,他扶着门框,深吸了几口气,才勉强让自己镇定下来。
“你们...你们怎么会在这里?”老罗的声音有些发抖。
罗明放下手中的盘子,走过来扶住父亲:“爸,我们是来给您过生日的,本来想给您一个惊喜的。”
原来如此。老罗终于明白了王大妈为什么那么慌乱,她一定是帮助子女们策划了这个“惊喜”,故意支开他,让子女们能进屋准备。
一瞬间,各种情绪在老罗心中翻涌。
“你们应该提前告诉我的。”老罗说,声音里带着责备,“差点吓死我了。”
“爸,惊喜就是要突然出现啊。”罗丽笑着说,“您看,您最爱吃的红烧肉已经做好了,糖醋排骨马上就好。”
罗明拉着父亲的手,让他坐在沙发上:“爸,别生气了,我们都请了一周的假,好不容易才安排到一起的。”
小孙子爬到老罗的腿上,好奇地看着爷爷:“爷爷,你去哪里了?”
“爷爷去买长寿面了。”老罗轻轻抚摸着孙子的头,语气柔和了许多。
“长寿面是什么?好吃吗?”孙子天真地问。
“好吃,代表长寿平安。”老罗解释道,“不过爷爷忘带钱包了,所以又回来取钱。”
听到这里,罗明和罗丽都笑了起来。
“爸,您真是的,怎么连钱包都能忘记带。”罗丽一边笑一边摇头。
“年纪大了,记性不好了。”老罗自嘲地说,但心里的那股不满并没有完全消散。
04
晚餐时,老罗看着满桌丰盛的菜肴,感受着许久不见的家人围坐在一起的温馨,心情渐渐平复下来。
罗丽确实很有张淑华的影子,不仅是长相,连做菜的口味也很像。
一碗长寿面摆在老罗面前,面上放着一个完整的荷包蛋,还有几片酱牛肉,正如张淑华生前为他准备的那样。
“爸,尝尝看,我按照妈妈的方子做的。”罗丽期待地看着父亲。
老罗夹起一筷子面条,放入口中,熟悉的味道让他一瞬间恍如回到了从前。
他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,仿佛妻子就坐在对面,对他微笑。
“怎么样,爸?”罗丽问。
老罗睁开眼睛,点点头:“很好吃,像你妈妈做的一样。”
这句话让罗丽的眼睛湿润了。她低下头,假装在整理餐巾,擦了擦眼角。
罗明给父亲夹了一块红烧肉:“爸,您最近身体怎么样?”
“挺好的,每天锻炼,没什么大毛病。”老罗回答,语气平静。
“您的血压控制得怎么样?还有,膝盖还疼吗?”罗明关切地问。
“都还行。”老罗简短地回答,他不太习惯被人这样关心,感到有些不自在。
罗丽看出了父亲的不自在,转移话题:“爸,我给您带了一些上海的特产。”
“不用麻烦,我什么都不缺。”老罗说,但语气里的拒绝没有那么强烈了。
“对了,爸,我有个好消息要告诉您。”罗明放下筷子,神情变得严肃起来,“我申请了工作调动,可能会调回本地工作。”
老罗的筷子停在半空中,他抬头看着儿子:“真的?你在北京不是挺好的吗?”
“是挺好的,但距离您太远了,有什么事也照顾不到。”罗明解释道,“调回来的话,能经常看看您。”
老罗的心情很复杂,既高兴儿子能回到身边,又担心会影响他的事业发展,还有一丝被当作需要照顾的老人的不适。
“你自己的事业重要,不用管我。”老罗说,“我能照顾好自己。”
“爸,不只是为了您,也是为了我们一家人。”罗明看了看妻子和孩子,“小辉明年就要上小学了,我想让他在祖国的土地上接受教育,而不是在外国长大。”
这个理由让老罗无法反驳。他点点头,没有再说什么。
晚餐过后,罗丽提起了父亲去买面时忘带钱包的事情,逗得全家人都笑了起来。
“爸,面馆老板娘一定吓坏了,一个老人家说忘带钱包了,她肯定担心您是不是老年痴呆。”罗丽开玩笑道。
“瞎说什么。”老罗佯装生气,但嘴角也勾起了一丝笑意,“我明天一早就去把钱给人家送过去。”
“不用等明天了,我已经派小明去付过钱了。”罗丽说,“我让他多付了一些,表示歉意。”
老罗有些惊讶地看着女儿:“你们想得真周到。”
“那是,我们可是您的学生呢。”罗丽俏皮地眨眨眼。
孙子和外孙女吃完饭后,缠着爷爷讲故事。老罗坐在沙发上,两个小家伙一左一右依偎在他身边,认真地听他讲《西游记》的故事。
“爷爷,猴子为什么那么厉害?”孙子问。
“因为他勤学苦练,而且有一颗善良的心。”老罗回答。
“那爷爷也有一颗善良的心吗?”外孙女天真地问。
老罗愣了一下,轻轻抚摸着外孙女的头发:“爷爷希望自己是善良的。”
孩子们很快就玩累了,罗丽和儿媳妇带他们去睡觉。客厅里只剩下老罗和儿子。
“爸,您真的还好吗?”罗明低声问,语气真诚而关切。
老罗沉默了一会儿,才缓缓开口:“我挺好的,就是有时候会想你妈妈。”
“我们都想她。”罗明叹了口气,“要不是妈走了,您也不会一个人住这么久。”
“习惯了。”老罗简短地回答。
“爸,您有没有想过,跟我们一起住?”罗明小心翼翼地提出这个话题,“不一定要住在一起,可以住在附近,方便照应。”
老罗没有立即拒绝,这让罗明有些意外。老罗低头看着自己的双手,上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,曾经拿粉笔写下无数汉字的手,如今已经有些颤抖。
“我考虑考虑。”老罗最终说道,声音低沉。
罗明没有追问,他知道对于固执的父亲来说,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让步了。
05
第二天早晨,老罗习惯性地五点半起床,轻手轻脚地走出卧室,不想打扰熟睡中的家人。
让他惊讶的是,儿子罗明已经在客厅里,正在做简单的伸展运动。
“爸,早啊。”罗明轻声打招呼,“我猜您会这么早起来,所以也起来陪您。”
老罗有些感动,但只是点点头:“你也早起啊。”
“在国外养成的习惯,那边工作节奏快,只有早上有时间锻炼。”罗明解释道。
父子两人一起下楼,到小区的空地上晨练。老罗打他的太极拳,罗明则慢跑几圈。几位常在这个时间锻炼的老人看到老罗带着儿子来,都投来羡慕的目光。
“罗老师,这是您儿子吧?真孝顺。”一位老人笑着说。
老罗点点头,脸上浮现出一丝自豪的笑容。
锻炼完毕,父子俩去买早点。小李看到老罗身边的年轻人,好奇地问:“罗老师,这是?”
“我儿子,从北京回来看我。”老罗介绍道。
“叔叔好。”罗明礼貌地打招呼。
“小伙子真有出息,在大城市工作。”小李竖起大拇指,“罗老师有福气啊。”
老罗没有说话,但心里涌起一股暖流。是啊,他确实有福气,有这样的儿女。
回到家,罗丽和儿媳妇已经起床,正在厨房准备早餐。看到父亲和哥哥回来,罗丽笑着说:“正好,粥煮好了,可以吃早饭了。”
餐桌上,罗明说起了一件往事:“记得小时候,每次考试考砸了,都不敢回家,怕爸批评。有一次,我躲在学校操场的大树下,一直到天黑。结果爸您找遍了整个学校来接我。”
“那次你期中考试,数学只考了六十分。”老罗接上话茬,“回家后我罚你抄题一百遍。”
“是啊,那次之后我再也没有考过这么差的分数。”罗明笑着说,“爸,您的教育方式挺有效的。”
罗丽也插嘴:“我记得我第一次月考,语文考了全班第一,您破例带我去吃了一次肯德基。那是我第一次吃洋快餐,高兴坏了。”
老罗露出了少有的笑容:“那时候你妈说我偏心,对女儿太宽容。”
“妈妈才会偏心呢,每次我考砸了,她都帮我瞒着您。”罗丽说着,眼圈有些发红。
“你们妈妈是个好人。”老罗的声音低沉下来,“她总是把最好的留给你们。”
餐桌上一时安静下来,每个人都陷入了对张淑华的思念中。
老罗轻咳一声,打破沉默:“今天有什么安排?”
“我们计划带您去拍个全家福。”罗丽说,“然后去市郊的农家乐吃午饭,那里环境不错,有小溪,空气也好。”
“还要拍照?”老罗皱了皱眉,他不太喜欢这种场合。
“爸,就当是为了孩子们,好吗?”罗丽恳求道,“他们长得这么快,要留下一些珍贵的回忆。”
看着女儿真诚的眼神,老罗最终点了点头:“好吧,但别搞得太复杂。”
早饭后,罗丽拿出了给父亲准备的新衣服:一件深蓝色的休闲西装和一条浅色裤子。
“爸,您试试看,我觉得这个颜色很适合您。”罗丽期待地说。
老罗接过衣服,摸了摸面料,是高档的纯棉,穿着一定很舒适。他转身回卧室换衣服,出来时,全家人都惊讶地看着他。
“爸,您真帅气!”罗丽由衷地赞叹。
“爷爷像电影明星一样!”孙子天真地说。
老罗有些不好意思,但能感觉到自己的心情轻松了许多。
一家人乘坐罗明租的车,前往照相馆。
车上,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,老罗坐在副驾驶位置,透过车窗看着外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景象。这座城市在不断变化,高楼越来越多,马路越来越宽,但他的生活却仿佛定格在了某个时刻。
到达照相馆,老罗被安排坐在中间位置,身边是儿子和女儿,前面是两个孙辈,站在最后面的是儿媳和女婿。大家都笑着,只有老罗表情有些僵硬。
“罗先生,放松一点,对,微笑。”摄影师引导道。
老罗努力咧了咧嘴,做出一个不太自然的笑容。
“爷爷,您笑一笑嘛。”孙子转过头,对老罗撒娇。
看着孙子天真的脸庞,老罗的表情终于柔和下来,露出了真心的笑容。
“咔嚓”一声,摄影师抓住了这个珍贵的瞬间。
照相结束后,一家人开车前往市郊的农家乐。
一路上,罗明开车,罗丽在后排陪着孩子们玩游戏。老罗偶尔回头看看后排欢乐的场景,心里涌起一种久违的温暖。
农家乐坐落在一片竹林中,环境清幽,溪水潺潺。老板热情地接待了他们,安排了一个靠溪边的包间。
午餐是地道的农家菜,清蒸鱼、竹笋炒肉、野菜汤,每一道都新鲜可口。老罗吃得很少,但看着家人享用美食的样子,他也感到满足。
饭后,大家在农家乐的园子里散步。罗明和儿媳妇带着孩子们去喂鱼,老罗和女儿坐在一张石桌旁休息。
“爸,您在家还好吗?”罗丽轻声问。
“挺好的。”老罗简短地回答。
“我总是担心您一个人住,会不会有什么事。”罗丽说,“每次打电话,听到您说'一切都好',我就放心了,但挂了电话后又会担心。”
老罗看着女儿关切的眼神,心中一软:“我有王大妈照应,你们不用担心。”
“我知道王阿姨对您很好,但毕竟她也是老人家了。”罗丽迟疑了一下,轻轻握住父亲的手,“爸,哥哥调回来后,您要不要搬去和他们住?或者,至少搬到他们附近?”
老罗没有立即回答,他的目光落在远处玩耍的孙子身上。小家伙正兴高采烈地追逐一只蝴蝶,笑声清脆悦耳。
“我考虑考虑。”片刻后,老罗说,声音很轻,但足以让女儿听到。
罗丽惊讶地看着父亲,她原本预料会得到一个坚决的拒绝。这个回答,对于固执的父亲来说,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让步了。
“爸...”罗丽一时不知该说什么,眼眶微微发红。
“别哭。”老罗轻拍女儿的手,“我只是说考虑考虑,又没说一定答应。”
罗丽破涕为笑:“您还是那么嘴硬。”
“习惯了。”老罗也微微笑了。
就在这时,罗明带着孩子们回来了。看到姑姑和爷爷的表情,罗明有些疑惑:“怎么了?发生什么事了?”
“没什么,姑姑只是有点感动。”罗丽擦了擦眼角,“爸,咱们去看看那边的竹筒饭怎么做的吧?”
农家乐一日游结束后,一家人回到老罗的家。罗明提议晚上在家做饭,罗丽和儿媳妇一起动手。老罗坐在客厅的沙发上,看着厨房里忙碌的身影,想起了张淑华还在世时的场景。
那时候,每逢周末,孩子们回来吃饭,张淑华总会精心准备一大桌菜。厨房里,她忙前忙后,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老罗会在一旁帮忙洗菜、切菜,两人配合默契,几十年如一日。
“爸,您怎么了?”罗明的声音打断了老罗的思绪。
老罗回过神来,发现自己的眼角微微湿润:“没什么,想起一些事情。”
罗明坐到父亲身边:“是想妈妈了吧?”
老罗没有回答,但眼神已经说明了一切。
“我们都想她。”罗明轻声说,“每次回家,都能感觉到妈妈的存在。这个家里,有她的气息。”
老罗点点头,心中的情感难以言表。
晚饭后,罗丽提议看看以前的家庭相册。老罗从卧室的柜子里取出几本厚厚的相册,里面记录了几十年的家庭生活。
“这是我和你妈刚结婚时的照片。”老罗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说。照片中,年轻的老罗一身笔挺的西装,面容英俊;张淑华穿着一袭白裙,美丽大方。
“妈妈真漂亮。”罗丽赞叹道。
“这是你们小时候的照片。”老罗翻到另一页,指着一张罗明和罗丽一起坐在小板凳上的照片。
“哇,爸爸小时候和我长得好像!”孙子惊奇地说。
大家一边看照片,一边回忆往事,气氛温馨而感伤。老罗很少说话,但能看出他在用心记录每一个细节,仿佛在心里整理着几十年的回忆。
晚上九点,孩子们已经在卧室里睡着了。老罗悄悄走进卧室,来到床头柜前,拿起放在那里的张淑华的照片。
“老伴,孩子们都回来了,你看到了吗?”老罗轻声说,声音几不可闻,“他们都很好,孩子们也很可爱。”
照片中的张淑华微笑着,仿佛在倾听他的诉说。
“明明要调回来了,丽丽想让我和他们一起住。”老罗继续说,“我该怎么办?你知道我不习惯和别人一起生活。”
照片依然静静地放在那里,没有回答。但老罗似乎从中得到了某种力量。
“我会考虑的,老伴。”老罗最后说,轻轻放下照片,擦了擦眼角。
06
当晚,老罗做了一个梦。梦里,他回到了年轻时代,和张淑华一起带着孩子们去公园野餐。阳光明媚,孩子们在草地上奔跑,张淑华坐在他身边,依偎着他的肩膀。
“老罗,你要学会放手。”梦中的张淑华轻声说,“孩子们长大了,有自己的生活,但他们依然需要你,就像你需要他们一样。”
“我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。”梦中的老罗回答。
“这不是负担,是亲情。”张淑华微笑着说,“就像当年我们照顾孩子,不也是心甘情愿的吗?”
老罗醒来时,发现枕头有些湿润。他静静地躺在床上,回忆着梦境,心中的坚冰似乎正在一点点融化。
天刚亮,老罗习惯性地起床,却发现客厅里已经有人醒来。罗明和罗丽正在厨房里忙碌,准备早餐。
“爸,您醒了?”罗丽看到父亲,笑着迎上来,“我和哥哥打算做些您爱吃的早点。”
“用不着这么麻烦。”老罗说,但语气很温和。
“不麻烦,爸。”罗明说,“今天是我们在这儿的最后一天了,明天一早就要各自回去了。”
最后一天。这个词让老罗心头一紧。短暂的团聚即将结束,家里又要回归寂静。他突然意识到,这几天的热闹和温馨,已经让他开始习惯并期待这种生活了。
早餐很丰盛:蒸饺、油条、豆浆、小米粥,甚至还有老罗最爱吃的咸鸭蛋。孩子们也起来了,围坐在桌旁,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。
“爷爷,我以后可以经常来看您吗?”孙子问。
“当然可以。”老罗摸摸孙子的头,声音柔和。
“爷爷,您可以教我画画吗?妈妈说您画画很棒。”外孙女天真地问。
老罗有些意外:“你妈妈这么说?”
罗丽点点头:“是啊,我一直记得您年轻时画的那些国画,特别是竹子,画得非常好。”
“那都是很久以前的事了。”老罗有些感慨,“我已经很久没有拿起画笔了。”
“爸,为什么不重新开始呢?”罗明提议,“退休后有的是时间,可以重拾旧爱。”
老罗若有所思地点点头:“或许吧。”
早餐后,大家决定出去走走。初夏的阳光温和明媚,老罗和家人一起在小区附近的公园漫步。孩子们追逐嬉戏,罗明和妻子在后面照看,老罗和女儿走在最前面。
“爸,这两天您看起来气色好多了。”罗丽说。
“是吗?可能是因为吃得好。”老罗回答,语气轻松。
“不只是这样。”罗丽笑着说,“您笑得比以前多了。”
老罗没有回答,但嘴角微微上扬。是的,他确实感到了久违的轻松和愉悦。
走到公园的亭子里,大家坐下来休息。罗明提起了接父亲去北京住的事情。
“爸,我调回来可能要半年左右的时间。在这期间,您要不要先去北京住一段时间?”罗明建议,“带您看看故宫、长城,感受一下首都的氛围。”
老罗犹豫了一下:“我不习惯大城市的生活。”
“没关系,爸,我们住的地方很安静,社区里设施齐全,有很多适合您的活动。”罗明耐心解释,“而且小辉很想和爷爷一起生活一段时间。”
“是啊,爸。”罗丽也劝道,“试一试也好,不喜欢随时可以回来。”
老罗看着期待的儿女,又看看在一旁玩耍的孙子孙女,心中的那堵墙似乎在一点点松动。
“我再考虑考虑。”老罗说,但语气已经没有那么坚决了。
下午,罗丽和儿媳妇一起整理行李,准备第二天的启程。罗明陪父亲在阳台上喝茶。茶是罗明从北京带来的上好龙井,清香扑鼻。
“爸,您还记得我小时候,您是怎么教我独立的吗?”罗明突然问。
老罗回忆了一下:“好像是让你自己收拾书包,自己洗袜子?”
“对,还有自己去学校。”罗明笑着说,“您说,一个人必须学会照顾自己,才能真正长大。”
“是啊,那是我的教育理念。”老罗点点头。
“但您也教导我,学会求助和接受帮助同样重要。”罗明继续说,“您说过,没有人是一座孤岛,我们需要彼此。”
老罗愣了一下,他确实说过这样的话,但没想到儿子还记得。
“爸,现在我想用您的话来劝您:接受我们的帮助和关心,不是示弱,而是另一种勇气。”
老罗沉默良久,最后轻声说:“我知道了。”
这三个字,对于固执的老罗来说,已经是很大的让步了。
罗明欣慰地点点头,没有再多说什么。
晚上,一家人在老罗家吃了最后一顿晚餐。
饭后,罗丽拿出了一个精心包装的盒子,递给父亲。
“爸,这是我们送您的生日礼物。”罗丽说,“提前祝您生日快乐。”
老罗接过盒子,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。里面是一个数码相框,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这几天拍摄的照片,还有一些老照片,都是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。
“这样,您就能随时看到我们了。”罗丽解释道,“相框里存了几百张照片,每天都会自动更换。我们还可以远程上传新照片,这样您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近况。”
老罗的双手微微颤抖,他盯着屏幕上切换的照片,突然看到一张他和张淑华的合影——那是他们在黄山顶上拍的,张淑华笑容灿烂,而他则一脸严肃。
照片上的张淑华仿佛对他说:“别那么固执,放开自己的心吧。”
一滴泪水悄然滑落,老罗急忙用手背擦去,但被女儿看到了。
罗丽走过来,轻轻抱住父亲的肩膀。
“爸...”罗丽轻声呼唤,声音哽咽。
老罗清了清嗓子,强作镇定:“谢谢你们,礼物很好。”
“爸,您喜欢就好。”罗明说,“对了,我们还有一个决定要告诉您。”
老罗抬起头,疑惑地看着儿子。
“我们商量好了,在我调回来之前,每个月都会轮流来看您一次。”罗明说,“丽丽七月份来,我八月份来,这样您就不会一个人太久。”
“不用这么麻烦,你们工作忙。”老罗下意识地说。
“不麻烦,爸。”罗丽坚定地说,“这是我们想做的,不是负担。”
老罗看着真诚的儿女,心中的最后一块坚冰也融化了。他深吸一口气,缓缓开口:“我...我考虑过了,可以先去北京住一段时间,试试看。”
这句话一出口,罗明和罗丽都愣住了,一时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
“爸,您说真的?”罗丽惊讶地问。
老罗点点头:“嗯,试试看。不行的话,我随时可以回来。”
罗明激动地握住父亲的手:“太好了,爸!我保证,您一定会喜欢上那边的生活的。”
“我还有个条件。”老罗补充道,“我要把这套房子保留着,随时可以回来住。”
“当然,爸,这是您的家,永远都是。”罗明立即答应。
罗丽激动得流下了眼泪,她紧紧抱住父亲:“爸,谢谢您。”
老罗轻轻拍了拍女儿的背,眼中也泛起了湿润的光芒。
多年来的坚持和倔强,在这一刻化为了一个简单的决定:尝试改变,接受家人的爱。
晚上,当孩子们都睡着后,老罗再次来到卧室,拿起张淑华的照片。
“老伴,我决定去试试。”老罗轻声说,“也许你是对的,我不该那么固执。孩子们长大了,但我们依然是一家人。”
照片中的张淑华依然微笑着,仿佛在赞同他的决定。
“我会带着你的照片一起去。”老罗继续说,“不管在哪里,有你在,就是家。”
老罗轻轻把照片放回床头柜,心中升起一种久违的平静和期待。
明天,孩子们就要离开了,但这不是结束,而是新生活的开始。
(文中姓名皆为化名,图/源自网络,侵权请联系删除)